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推动保靖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上台阶,笔者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肤浅探讨。
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乡学校生源结构不均衡。一是农村生源不足,办学规模较小。2013年秋季全县初中在校学生为8480人,与2004年初中学生入学最高峰17690人相比,学生数减少9210人。农村7所独立初中,在校学生100人以下的1所,100人至200人的1所,200人至500人的3所,500人至1000人的2所。79所村小中,学生50人以下的高达73所,占农村学校总数的92.4%;在校学生1148人,占农村学生总数的6.81%。如普戎镇块洞、下坝、择格、马纳4所村小,在校学生均在10人以下,最少的只有学生2人。水田河镇共有14所村小,在校学生10人以下的有4所,20人以下的有4所,20人至49人的5所,100人以上的仅有1所。二是城区学校学位不足,规模过大。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区学校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加,导致大班额现象十分突出。如县民族中学初中教学班18个,班均64人。雅丽中学初中教学班36个,班均55人。迁陵学校小学教学班36个,班均69人。实验小学教学班44个,班均72人。按照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标准计算,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尚缺40个教学班近2000个学位。
2、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一是农村学校教育设施设备比较缺乏。毛沟小学等12所农村中小学校实现了校园广播、闭路系统进教室,但与中央电视教育馆颁布的《班班通解决方案》还有较大差距。13所片完小虽然配备了录音机等常规教学媒体,但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实验仪器设备达不到《湘西自治州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条件建设标准》。79所村小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处于“零”状态。二是城镇学校生均资源不足。县民族中学生均占地18.9平方米,与省定生均面积标准相差11.1平方米;雅丽中学、实验小学、迁陵学校生均面积分别为7.91平方米、5.33平方米、8.32平方米,与省定标准分别相差8.53平方米、9.35平方米、7.79平方米。
3、教师队伍配置有失均衡。一是编制标准不合理。省定编制标准为农村小学师生比1∶23,农村初中师生比1∶18,省核定保靖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为2419人。全县中小学实有教职工2371人,空缺编制48人。如果剔除大病请假休养、脱产学习、借调和当年退休教师数,全县尚缺编制208人。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学校缺乏音、体、美、信息专职教师;村小教师包班包课现象十分普遍。近年来共有120名小学教师调入初中任教,其专业知识结构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不相适应。三是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全县79所村小共有教师197人,其中50岁以上91人,占村小教师总数的46.19%。部分村小比较偏远,学校临时聘请教师代课的现象仍然存在。
4、校际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城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较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好,完全小学教学质量较村小教学质量好。2011年秋季五年级质量检测,实验小学科平人均分为91.59分,比耳学校46.34分,两校相差42.54分;2011年秋季七年级质量检测,县民族中学科平人均分83.99分,夯沙学校44.09分,两校相差39.90分。
5、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虽然保靖县在逐步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但总体不足。财政教育拨款支出主要“保工资”和“保运转”,真正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事业发展的资金远远不足,制约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成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编制、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国土、住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教育发展激励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教育功臣”评选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每年开展一次“兴教先进单位”、“兴教先进个人”、“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表彰活动,营造建设教育强县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义务教育建设投入。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足额安排,及时拨付义务教育经费。切实保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资金全额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按照规定比例专项用于教育,且不抵顶教育事业性拨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按比例专项用于城市公办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按比例主要用于城市义务教育设施建设。扩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资助比例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减轻城区学校学位压力。
3.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活力。坚持义务教育公益性、基础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校长职级制度、任期制度。建立完善现代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巩固提高普及水平。实行校务会议等制度,完善校务公开管理办法。
4.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办法,统筹管理城乡教师编制,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借调在职在岗教师。依托省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初中起点5年制本科学历的农村小学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优秀学生顶岗实习。根据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和素质结构需要,采取“退一补一”办法适时补充教师。完成“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州培、县培等教师培训任务,对全县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按照“以编制定岗位,以岗位定职务”的办法,对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