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打造“乡土味”的素质教育

保靖:打造“乡土味”的素质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21 字体大小:

行走保靖县各大校园,记者看到一帧帧这样的画面:教学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极具民族风情;酉水船工号子、土家摆手舞、苗歌、苗绣等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成为教学日常;传统民间大师走进校园,开班授艺,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课外实践基地相继建起,孩子们在山川田野间快乐劳作健康成长……

保靖,酉水河畔的明珠。全县31万人口,土家族、苗族占80%。近年来,该县利用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教育格局,学生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在乡土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寻根 学校刮起最炫民族风 

走进保靖民族中学“民族文化陈列室”,如同踏进了神秘的大湘西。近百幅学生创作的民族文化作品引人驻足:皱纹纸粘贴的“苗画”用色大胆,海绵纸制作的“土家织锦”精致漂亮,毛线编织的“苗绣”飘逸浪漫,树叶、砂石、布匹组合成的“土家吊脚楼”别具风情……

这是古朴的湘西民俗文化,与年轻的校园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早在几年前,保靖民族中学就刮起了最炫民族风。该校以“体艺见长,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把民族文化与艺体课程结合起来,组织师生收集和整理县内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神话传说的资料,将其编入校本教材;将适合课堂教学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引入音体美课堂。

最炫民族风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近年来,该校200多名体艺特长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据悉,2012年是保靖县“校园文化建设年”。县教育局明确要求各校选择一至两项民族文化作为本校特色项目进行传承,在考核中向有特色的学校倾斜。各校纷纷制定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把了解民族文化和掌握民族技艺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民族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那些散落在乡野的古老文化重焕光彩:音乐课上,孩子们喊起酉水船工号子,跳起铜铃舞,唱起苗歌,打起苗鼓;美术课上,孩子们在制作苗画、苗绣、土家织锦的过程中,感受传统艺术的美;踩高跷、竹竿舞成为体育课项目;湘西民族故事、传说也融入了语文课本……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走进校园,滋润着孩子心灵。

传承 民间大师手把手教学 

每周三下午,碗米坡小学的操场都会响起欢快的土家镏子。孩子们在校长王兆胜的指导下,手持小锣、钹、大锣,模仿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啭,场面格外热闹喜庆。

碗米坡小学位于酉水河畔的“首八峒“,那里是土家族的发源地。然而民族文化传承实属不易。2003年,该校聘请的民间土家镏子艺人因不善教学、农忙等原因,只教了一个学期便离去。为了不让民族文化失传,校长王兆胜跋山涉水,多方打听,找到土家镏子师傅向权润,拜他为师,虚心向学;教师们利用节假日,向大师请教,共整理抄写了5种简单易学的土家镏子谱,不断钻研教学。

如今,唱土家语校歌、跳土家摆手舞、竹竿舞、打土家镏子早已成为碗米坡小学的一道风景。每每有客人到来,学校都会奉上土家歌舞;若遇上谁家娶亲嫁女,学校镏子队都会敲锣打鼓,为欢乐助兴。每年9月开展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上,向权润大师都会来到学校亲自指导,而王兆胜早已接过民间大师的衣钵,成为土家镏子传承人,率领全校教师,将土家文化代代相传。

传承民族文化,教师是关键。保靖县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开班授艺,苗画大师梁永福父子、“花样鼓王”龙清菊、苗族武术大师龙承道、茅古斯舞传承人魏品富等民间艺人被请进课堂,进行手把手现场教学。除此之外,该县每年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全州民族文化传承学习培训,进行系统学习;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湘西民族文化传承”国培项目学习,学习传承民族文化之道。田黎老师是碗米坡小学的土家语老师,经过培训,她已对土家语教学得心应手。在她看来,在洋节日益泛滥的今天,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教学,是一种返璞归真。

创新 天地为课堂 万物为教材 

每天放学后,葫芦中学的学生有一个好去处——黄金茶园。葫芦中学位于吕洞山区,保靖声名远播的黄金茶就产自这里。据悉,2014年,该校将后山的20亩山地开辟为黄金茶种植基地,孩子们在茶园嬉戏玩耍,在老师的带领下种茶、认茶、采茶,收获知识和快乐。

2013年,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为食堂提供绿色安全食品,该县教育局要求每所学校根据实际,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清水坪、比耳镇是柑橘种植基地,当地学校在基地里传授柑橘种植技术;不少学校还开辟了养猪、种菜等个性化劳动实践基地。

在碗米坡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手中分别持有“可爱的家乡”“碗米坡风物”“拔茅风情”校本教材,这三本教材涵盖了碗米坡镇拔茅村全境的山川景物、风情民俗、历史人物等,是该校老师千辛万苦收集整理而成。据悉,保靖县组织教师深入民间,将保靖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丰富物产、人文历史等集结成册,编写成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孩子们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了解乡情,读懂世界。

正如该县教育局局长张世军所言:“在农村,山水可作讲台,田野是课堂。让学生在春风里读书、在花海里画画、在树荫里听小鸟歌唱、在池塘里看小蝌蚪成长,增强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转载《科教新报》改革开放40年 教育强省看湘西(科教新报记者 杨雨晴  通讯员 彭春芳)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2019close.png 关闭 2019dayin.png打印